還記得
無論你是在實習或是代課
許多前輩們
都會對新手的老師(尤其是要接導師班)
耳提面命到
"一開始,千萬不可以太溫柔,要兇,不然你的班上會變得很難控制"
的確
對於這樣的叮嚀
一開始的我
感到相當疑惑
畢竟
當老師的特質
書上不是說
要有愛心、耐心什麼的
沒有"兇"這個特質呀!!!
但在這幾年(?)的教學中
我確實理出了一些前輩們當初叮嚀的頭緒
在幾次的教學中有了以下的體會
孩子(學生)回饋給我"溫柔"的字眼
我想比表面的意思還深(絕對不是只有好脾氣)
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尤其高年級生)
或是令我感到生氣的情況
我秉持不大聲的喊"安靜"
或是直接發飆
但我會先選擇自己"安靜"(因為很多學生會在你講課的時候說話、短暫停頓的時候安靜)
並在一個時間點
"嚴肅"的說明"我現在很生氣,因為(什麼原因,但不會只針對某人)"
其實
孩子大多習慣大人世界"表現憤怒"的姿態
甚至會挑戰大人的底線與(喜歡)看大人盛怒的"醜態"(我想很少人可以生氣的很美)
因此
當我嚴肅的說明我生氣的原因
其實會發現
大多數孩子的反應是
"他們知道老師真的是在生氣"
(而且繼續鬧下去的人,會讓其他人覺得"白眼睛",而非勇於挑戰老師的"英雄")
這與直接大聲遏止的不同是
我是用"說的",並且"說明原因"
另外
我也達到自己想表達的另一個目的
溫柔的老師,不代表不會生氣,
而我,提供另一個表達"生氣的方法"!
我必須強調
當初前輩們告知"不可以太溫柔"
其實是提醒我們
如果教育只有"愛"是不行的
因為許多人會認為
表現"愛"的方法是"無限制的包容、退讓"
卻忽略了"規則"(方法)和"界線"的重要性(即使是"尊重"、"有禮貌"我覺得它也是一種規則方法)
我喜歡之前所看文章的分享
一位媽媽對犯錯的孩子說:
「你做了什麼(原因),所以媽媽現在感覺(如何,通常可能是生氣或難過),雖然如此,
但媽媽仍是愛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