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文章的標題而被吸引的我,好喜歡這篇"不要來臺灣,臺灣不好玩",所以推薦給大家。
看完文章後,覺得一邊聽著"台灣的心跳聲",一邊閱讀此文,真不賴!!!
不要來臺灣,臺灣不好玩。豆瓣
2012年02月21日 16:17
愉兒在離開台灣的日志上說:「台灣,你還是別去了;去了,就別走了吧」
2012年02月21日 16:17
愉兒在離開台灣的日志上說:「台灣,你還是別去了;去了,就別走了吧」
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她的班總共有五十個人,而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
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每件事情的發生若只看到表面,是無法有所突破的!!
【台灣醒報記者陳昭妤台北報導】留日女學生受害後,兇嫌張志揚的名字不斷出現在眾人眼前,但留下的教訓有多少?台大生命教育中心學術社群教師陳復今天投書呼籲各黨,生命教育才是影響國家發展的主因,候選人應擬訂相關政策,提前預防年輕學子重蹈覆轍。聯合晚報社論也指出,台灣社會不應只是訴求建立公平的制度,更需要建構相互扶持的社會環境,才能發揮正向的力量。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