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70802_202903[1].jpg

有些生命紀錄需要到一個出口時

才有辦法回頭書寫

2016.08-2017.07是一段想好好記錄的生命歷程

 

標題引用了自己在研所某門課程的 生命書寫與詮釋

以下文章書寫也會摘錄兩門課程

給予我這段歷程的一些梳理

 

【105學年上】

第一節-媽媽的重生(20172014)

       明天(2017.01.12)是媽媽確定開刀的日子,而我現在正在完成這份報告。

       前天在得知媽媽這次復發的病徵,比上一次不樂觀,與媽媽通完電話後,我在學校哭了好一陣子才平復情緒,繼續工作。

       大前年因為媽媽身體開始出現了瘀血,嘴破得厲害,看遍了許多科別仍未找到病因,直到媽媽的背部脊椎有部分塌陷,腳抽筋得特別嚴重,到後來連行走都有困難,才碰到仁心仁德的賴醫師,在前年大約是今日快接近期末的時間,動了兩次手術,歷經了半年多的復健,才讓媽媽恢復行走,雖然有許多媽媽的愛好(爬山)受到了限制,但能繼續生活,真好。即使每天需要通勤上班就學,因為能把握相處更多的時光,我仍繼續維持著!

       其實,我的媽媽向來堅強,在連續相隔不到幾週的時間,要開第二次刀,也正逢弟弟剛入伍,第一次面對媽媽生命之脆弱,讓我非常地不知所措。現在再次面對媽媽生命之脆弱,我與家人就只能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第二節-學生地震罹難、高中同學的生病死亡、表妹的自殺死亡(2016)

       2016上半年,南臺大地震的發生,遠在幾百公里的我們,始料未及的是,那次的死亡離我們好近。猶記過完年的開學前接到學校通知因為有學生在地震中罹難,學校啟動相關輔導機制,在一個禮拜左右進行減壓團體、悲傷輔導,以及高關懷個案晤談,身為助人者的我,在密集的高壓下,花了一段時間才會恢復身心的疲憊。之後學校輔導室針對悲傷失落議題,做了一系列相關的活動,像是教師講座、輔導刊物、生命教育課程之融入等等。目的在讓更多學生家長與老師,對於悲傷失落有更多的理解。

       2016下半年,經歷高中同學因病死亡、表妹自殺死亡,所有的一切皆是如此地突然,年輕生命的驟逝,讓剛考上研究所,還在釐清生命本體與生命現象的我,著實感到茫然了!

【105學年下】

媽媽在今年年初開刀後

這半年僅有一個月的時間在家(五個月都在醫院度過)

病情難以捉摸

 

工作、研所、醫院三頭燒

身心疲憊與混亂的程度

在當下是無法做任何精準明確的表達

更準確地來說

即便想說些甚麼

都會考慮到回應他人關心是需要花費更多力氣而作罷

├ 這讓我真切體會到:

當人們在混亂情緒下,要他表達些甚麼

就像是要求人們在一間暗房

找出糾結混亂的毛線頭般困難 ┤

 

在《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一書中,作者對於生死,提到「生與死,一體兩面」,並引用了荷蘭的一首小詩《她來了》:

     我站在海岸邊,

    看的一條小船揚著白帆乘著清晨的微風開向海,

    她是美的化身,我佇立凝視著她,

    直到她消逝在水平面的剎那,有人說「她走了」。

    走到哪兒?只不過是從我的視界消失而已。

    看不到她的是我,不是她,

    而當有人說「她走了」的瞬間,

    有人在彼岸看著她出現,而大聲地歡呼「她來了」。

 

肯內斯.克拉瑪所著《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一書的緒論「與死亡對話」,一開始就引用了艾略特所寫《四個四重奏》這個詩歌的一段話:

每一個片語和每一個語句

都是一個開始與結束

每一首詩 都是一篇墓誌銘

再次揭示生命中,每一瞬間的出現與消失,就如同生命中每一次的生與死。

 

====================================================================================================

透過死亡(與死亡的接觸)

我們才有機會

停下腳步

好好審視自己生命中

真正想捧在手心

細心呵護的是什麼

而非想抓住的是什麼

 

 

arrow
arrow

    onlynew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